搜尋此網誌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華山真巖寺」讚頌禪偈

      
華山真巖寺」位於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溪與南港溪的交匯處,是從草屯鎮進入國姓鄉的門戶,傳聞就座落於一「龍舌」穴位上。此地之地理緣起於明末清初鄭成功之軍師劉國軒先生所點,當時鄭成功率漳泉二州兵馬平定生蕃歸順後,曾駐紮此地。劉軍師某日閑遊觀山越嶺,發現此地地靈人傑,為公侯將相之地,並作詩立碑,詩句傳遍全省歷三百多年。
   民國37年開山住持正緣法師得觀音菩薩指示前往國姓鄉覓地,民國46年尋得此「龍舌寶境」,民國48年率眾於「龍吐舌」之土地上開墾建寺,因劉軍師詩句讚比華山尊嚴,而取名為「華山真巖寺」,作為佛門永久的清修淨地.
   正緣法師與寺內法師除精進修行,宣揚佛法之外,平時更積極主動救助貧困。新一代年輕住持如永法師身兼「真巖寺」與「雙冬妙法寺」兩寺住持,與如德、紹行兩位法師,共同擔負起開山住持正緣法師的遺志,繼續宣揚佛法,普渡眾生。如永法師更自己作詞,平日省吃儉用將積蓄用以錄製自創的佛曲,她以發自內心的清淨的嗓音,錄製了一曲又一曲令人感動的佛曲,與大眾結緣,她的音樂安慰了許多信眾的心靈,尤其身有病苦的民眾在聽到如永法師的清淨法音時,都感到心靈上得到不少安慰。




真巖寺住持 釋如永
   「真巖寺」與「妙法寺」歷年來投入佛學教育,並率法師信眾結合政府單位與民間慈善團體、號召善心企業、義工捐贈物資,協助賑災,並年年舉辦大型冬令救濟活動,嘉惠五百多戶一級貧戶,為一出入世兼得的菩薩行徑,體相用禪藝會館特作一讚頌禪偈留存該寺,作為永久紀念。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禪藝晝畫欣賞-王灝作品「貌不可失」

  這幅作品是本館邀請南投草根藝術家王灝先生聯合創作的禪藝書畫,作品名為:「貌不可失」,是以貓為主題的作品,由本館館主先作禪偈再請王灝先生創作。王灝老師畫的不是楚楚可憐的小貓咪,而是一隻特大的大貓,相當符合王灝老師一向喜歡詼諧逗趣的作畫風格,似乎也隱喻一個得勢之人即使有很大的權力也不能失了為人應有的禮貌。




禪偈體之淺釋:
  台灣有句俗話:「狗來富,貓來蓋大厝」,意指貓是靈性動物,如果有貓自行前來親近,意味將可為主人帶來好運,令主人得到富貴而有機會起建大一點的房子。但對貓兒而言,管它什麼房與牠毫無干係,牠總是一副怡然自在的樣子。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當人類還在夢想貓能為他帶來發財的好運時,貓兒卻自個兒已經自在地過起日子了,什麼房子住起來才能舒適自在?如果一個人的心境能夠隨處而安,怡然自得,就算只是茅草小屋感覺也和豪宅大厝一樣沒有差別的,就這點有時人類還真不如貓呢!
  貓是夜行性動物,牠的眼睛在夜裏尤其犀利敏銳,但白天大部份時間卻都是瞇成月形,看起來讓人有柔和的感覺。「聞聲求真性」,貓伸爪捕抓獵物目的只在為了要填飽肚子,那是出於自然的本意,不像許多人總是貪得無懨,強取豪奪只為一己之私。
  貓科動物可說是動物界中跳躍姿勢最優美的體操選手,想要登高遠眺,一定先屈膝再低姿彈跳而起,這跟人類社會的行為相似,因為只有以謙恭之禮處世才能縕釀登高的力量。
  貓兒之所以成為人類貼心的好朋友,就在於牠姿態柔軟,總喜歡依偎在主人身邊,貼心服從的表現也常會得到主人溫暖的回應,人若能謙卑相對也就容易得到相對的禮義。貓的如此性格也可作為修行之人取法學習的對象,因為「眾生皆具如來智慧相,有情無情同原種智。

禪藝欣賞-王灝畫作「舞自在」

    應用於藝術上更能發揮禪意的表現,讓觀賞者在欣賞作品時即能達到會心的感覺,讓作者透過藝術表現很容易便與觀賞者達到共鳴的效果,對觀賞者而言也才真正能獲得藝術的薰陶,而非是有看沒有懂的走馬看花。
  本件作品是體相用禪藝會館首度嚐試從「體」的部份切入,再形成」,也就是先作出禪偈,再邀請藝術家創作出作品。  當然,本是三位一體,從任一方面發起,最後都可以成就,不同的是是既有的,而卻要無中生有才能呈現,」的呈現效果如何則需看藝術家本身的藝術內涵與工藝功力。
  此件作品是特別邀請知名的南投縣草根藝術家王灝先生一起創作的,王灝先生是一個本身就充滿禪味的才子,他的畫風十分獨特,刻意詼諧的圖畫線條,讓人一看就先有種打從心裡輕鬆起來的感覺,看不到任何多餘的修飾痕跡,因為別人認為錯誤的一筆在王灝老師的創作思維裏,那一筆的錯誤便可能是最有禪意的創作,常常讓人有拍案叫絕的衝動,這樣的創作功力正是符合體相用禪藝會館所期待的。
  最初的發想只是因為看到兩隻水牛悠閒於田野間,館主有了名為:舞自在」禪偈的創作靈感,但有偈無相難以和大眾分享,特別邀請禪味十足的王灝老師協助,於是有了下面這張圖相的誕生,成為館藏之一,特別在此供網上有緣的朋友雅賞,體悟一下人與人之間如能真誠相待,這人生之路走來自然不會寂寞,有知己相伴一起自在舞動人生正是人生一大樂事啊!


                            (感謝王灝老師協助創作)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中秋節節俗~體相用禪藝會館

  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是象徵團圓的中秋佳節,月餅嫦娥奔月柚子拜月陰娘娘插土地公拐...與中秋節有關的美麗傳說有很多,除了團圓吃月餅和柚子以外,還有一些現在很少看到的節俗。
  由中投有線電視在92年製作的鄉土尋根節目中秋節專輯中,可更深入了解這個僅次於春節,最令中國人感到溫馨的節日,透過體相用禪偈體悟秋節的禪意。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覺受

        這是名高山攝影家許瑞界拍攝於合歡山的冬日夕照層層疊疊的山巒,經名照產生微妙的變化,出現炫麗的大自然奇景,美不勝收,令人百看不厭,是一件極為難得的攝影佳作,再經禪藝詩偈的詮釋後,觀賞者的視野將跳脫世俗重新定位,獲得不一樣的覺受。

高山攝影家:許瑞界 作品


禪偈體之淺釋:
  看這山頂上浮雲出岫,夕陽照得雲海霞光滿天,堪稱是大地奇景。然而,眼前這從山巒中浮現的景緻,若在不同的世人眼中看來又會是什麼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本無異分,太陽自己不會分晨、夕,它只是自然運轉而已,是人自己在分,當北半球人看太陽是朝陽時,南半球的人看來卻是夕陽,各自因眾生的「識」而有了分別,所以,「浮岫」當然也非「雲霞」。
  遠方那層層連綿的山巒,因不同立足點致所見不同,眾生不同,覺受更不同,層層山巒究竟看來如何?就由各自識心自然反射出來,流露出心中的覺受吧!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世間本來就沒有什麼是圓滿的,煩惱的事情似乎總是多得令人煩燥不安,會煩惱都是因為大部份的時候,我們都一直陷在"想事情"的相之中,而不是在努力從中找出癥結點,思考要用什麼方法解決它。


  罣礙一件事如果一直在思在想,而沒有針對事情本身,那麼「想」就牽扯著「事」,就形成一直在想事,而沒有想做事,「事」導引著「想」,要如何將「想」與「事」化為就無事了。先想事,但通病都是先想「心」,「想」是"心"著"相",則"心"就被"相"壓住了,為何不把「想」的「相」去掉,「心」與「事」合,再加上一定要成功的念力,那就「心」「事」合一了,如此一來就不會「心事誰人知?」(台語,意指苦在心裏)。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雅唬


陶藝作品名稱:雅唬  茶海
作者:陶藝家 林昇輝



  這件作品是傳統工藝師林昇輝的創作品,林昇輝年輕時與父親林慶堯(寺廟建築工藝師)一起建造彰化縣八卦山大佛,傳承祖父與父親的工藝事業,晚年將事業交棒給也是陶藝家的大兒子林宗翰(第四代),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將其一生的工藝藝術理念付諸實現,自在地游刃於陶藝的創作世界中,現已創作400多件作品,許多都極富有禪味。
  這件是虎年的紀念作品,作為泡茶的茶海之用,林昇輝先生本人原將之命名為「福到」(虎倒),透過體相用禪藝會館將當中的禪味更加提現出來,附予作品擬人化,顯得憨直又俏皮,加了禪味,「福到」變成「雅唬!」,讓人感覺茶香變濃,聞來還有濃濃的人情味呢!

禪偈體之淺釋:
  

  「唬爛」本是台灣本土台語的一句俗話,是形容一個人說話誇張不實,用在此一下子就滅了這個張口老虎的威風,反而讓牠變得詼諧逗趣,因為是茶海的關係,泡好的茶一定得先送到虎口裏,所以自然是口中滿滿令人生津的香茗,不管是吞或吐牠都能如主人的意,並隨緣扮演著為主人傳遞奉茶心意的角色,讓賓客都能自在隨緣的享受喝茶的愉快氣氛,真不愧為「雅唬」。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轉化

高山攝影家:許瑞界 拍攝地點:太極峽谷


體之淺釋
  清幽的山谷下,藍綠的溪水從堆疊得有如漏斗般的石縫間,竄流而下,形成一道白絹般的小瀑布,潺潺的水聲在山谷中迴響著,更顯此處幽靜得彷若夢幻之谷一般,給人一種空靈般的離俗之感,心若無所住一切皆自然,則眼前無一不是美景,無一不是契合我心,溪水也好,溪石也好,只在心的轉化而已。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活見鬼-迎城隍

  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是城隍爺的誕辰之日,各地都有迎城隍的慶典活動,,但在六月十四日夜晚正式進入活動高潮,當天夜裡范、謝將軍與牛、馬將軍與神將陣頭們,展開明察暗訪的日巡和夜巡活動,形成民間一項重要的節慶特色,尤其夜巡活動是活動的最高潮,熱鬧的氣氛中帶著詭異,跟一般廟宇活動感覺大不同。
    
  本文將分享南投縣的四大城隍廟的迎城隍影片畫面,透過民俗專家的介紹,除認識城隍信仰的由來與意義,感受城隍爺的浩浩神威,體相用禪藝會館更以禪偈揭示當中的禪意,偈名正是-活見鬼。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珏然不凡-禪藝玉雕

緬甸天然蜜糖黃禪藝玉品雕件-珏然不凡


體之淺釋:
  梅花因其傲骨冰霜、清雅俊逸,為古今詩人畫家所讚譽,也常為文人雅士筆下用以借喻品格高潔的清高之士。
  當寒冬來臨時,大地覆蓋白茫茫的瑞雪,萬物皆隱匿避寒之時,唯有梅樹於寒冬之夜,獨自矗立於雪地上,此時更有明月來相照,愈顯其清高與不凡,梅樹、清風、明月、白雪,如此畫面正是高潔之士的交友與風姿氣度的寫照。

相: 

 此件蜜糖黃玉雕藝品,除詠梅的表現之外,整件作品在工藝師巧妙的構圖下,將有限的玉石面積做了最美好的利用,尤其樹幹上原本的石紋,被巧妙的雕成老梅樹層層綻裂的樹皮,凸顯樹幹的厚實感和蒼勁有力,樹稍上的蜜糖黃雕飾的梅花,有蠟梅的影子,垂融的瑞雪與樹尖上一隻回首呼朋的喜鵲,正是春來報喜的吉祥之兆,此件作品確實是「玨然不凡」。

化無

虛空呷!
娑婆世界離不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離不了習性-「貪、嗔、痴、慢、疑」,有了這些自然就有了煩惱,太閒沒事也難過,太忙也難過,到處求問事,問完了還是又會有事,所以自身要修心,無心無事,那就不用問了!無心就無罣礙,無來也無去。

很多人在問要如何能返樸歸真?才短短一世就已感覺那麼長,嚐到了酸、甜、苦、辣,領受過了悲、歡、離、合。 人到底在追求什麼?活人死靈,死人活靈,從天上來到人間這五濁惡世,受到五觸又名五賊的考驗,再從人間努力再修回去。

道家說的一炁化三清,三清化五行-金、木、水、火、土,萬物都是由五行所演生出來的,H2O(水)NACL(氯化鈉)是化學變化還是佛理變化?學不完也看不完,學了產生所知障,所認知的成為主觀障礙,加上習性、業障、環境、酬業,演變到後來就變成憂鬱或噪鬱,造成靈性的波動。

靈要「定」,「定」就是一心不亂,就是專一,將干擾的因子慢慢的減低,如此慢慢演變到最後,才能修回自己的真如真理,心要學會放下,外面路上來往的車輀和天上的太陽,不會因為妳的心而有什麼改變。

人性是混雜的,台灣的宗教可說是百花齊放,弘法人員的心態,各種演化的造作都是因為人類的心有所求而演生出來的,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也沒有法會,也沒有拜懺,地獄和天堂也是人的識所產生的,識之因緣導致人對宗教的信仰,任何宗教都有人覺得自己是較適合參與的,排除宗教立場,端看人的修為如何?每個教派都是劃地自限,所謂:「物以類聚」,磁場不同,眾生百態。同修到最後是無法可說,存在一心,放下,無我,無四相,化為空心,無我無法,甚至更高竿的是無法無天,這是最高境界,不受限制。

該置心何處?應無所住,不為所有法所牽制,當無我時那裏還有病體,妳若置心於病即真病。眼前點的這檀香是給肉體聞的,那妳的心香在何處?心香即是菩提心。生理用拜懺方式,也是有益細胞活絡,心理則要一切自然常態,無常便是常,成住壞空是自然之理,以自然的心態看待,如此修行等到肉體滅了以後,自性靈就啟動機制回到空性。

   打坐:有事有心想用禪坐來求定,就有圖求,有求心就會得失起浮。
  真空妙有:無中生有,不受拘束不受牽制,即是修煉的重點。
  如何把瀑布急流制止?只有一法就是-無水   

把不好的不爽的都抛開,找到自在。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活,是要自在,任運調御,自在真空,就看妳是否願意放下。例如有一家公司的經理請人來診斷公司的問題,結果來人認為這個有問題,那個也有問題,其實就是他個人有問題,把他請走公司不就沒問題了?

  「無我」尚有個「我」,連這個「我」都不要!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管用-竹馬與水鬼隊(名間水上救生隊)

  世間萬事萬物皆具體用,下面這則分享內容即分別從人與物之"用"處切入,揭示其"體"性,讓人更能體悟當中的禪意。

  南投縣名間鄉水上救生隊所使用的傳統救生器具,是一種用麻竹做成的浮筒-竹馬,為全世界獨創極為特殊的救生器具。
圖片:體相用禪藝會館
  下面這支影片可見證老祖先在艱困的環境中不平凡的生活智慧,使竹馬成為代代相傳的傳家之寶;他們英勇救溺的精神同樣至今代代傳承。
   


    本片為中投有線電視在民國八十九年製作,歷時一年多拍攝完成,目的希望後代能有機會見識先民的智慧,並藉以緬懷水鬼隊老隊員們無私救溺的仁德風範與大愛精神。
  
早年名間鄉濁水村民人手一支竹馬集結在濁水溪畔撿漂流木
說明:
        竹馬是一種利用深山中的麻竹,以非常古老的方法所製造而成的原始救生器具,是南投縣名間鄉濁水溪畔日據時代的先民,為了撿拾豪雨過後,濁水溪中被大水沖出的漂流木,運用智慧以最原始最自然的方法製成的水上浮潛工具,是全球唯一,更是真正在地的智慧結晶產物。其浮力極佳,每一隻浮筒的載重量達100多公斤以上,危險性低,它是藝術的結晶,更是老祖宗的智慧,因其品質輕、耐磨、耐撞,而且竹子中間有節,萬一碰上暗礁、巨石,稍有破裂,浮力也不致全失,危險性較低,是現在市面上的塑膠、橡皮材質所無法替代的。



早年以麻繩搭建橫越濁水溪的簡易流籃
  早期溪畔的先民靠它討生活,更靠它保命,因為每逢豪雨山區洪水爆發,溪中便掀起滔天巨浪,經常有村民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下水搶木頭以致不幸事件頻傳,於是便有英勇善泳的村民在豪雨後主動集結聞聲救溺,被地方稱為「水鬼隊」(現:南投縣政府消防局義消總隊第一大隊第一中隊名間水上救生分隊),他們不僅守護濁水村民,地方以為精神支柱,更是台灣中部幾次大水災的救難英雄,早期最轟動的幾件救人事蹟莫過於民國三十七年間台中縣烏日鄉發生連續豪雨水患成災,喀哩村民有一百多人被大水圍困,救生員以架設索道牽引「流籃」方式,將受困民眾全部救出。民國四十二年大安溪堤防潰決,大甲鎮四十多人被洪水圍困,水鬼隊利用竹馬一一將受困著揹出脫險。以及民國四十五年間台中縣外埔鄉大水災,大甲溪畔搶救一百多人。         

  由於濁水村民皆是媽祖的虔誠信徒,位在溪畔供奉黑面媽祖的福興宮一直是村民的信仰中心,早期水鬼隊員便以福興宮為聚點,每次出完任務必會至廟裡向媽祖上香稟告,媽祖慈悲救苦的精神成為水鬼隊代代傳承的精神指標,堅絕不求名利與回報,無私無我默默付出,聞聲救難,只願陰德護佑子孫,數十年來如俠士般的救溺功蹟早以難以計數,以最平凡的肉體,展現出最不平凡的大愛精神,先民仁德的風範,至今仍代代傳承。


 特別簡介-濁水福興宮
   名間鄉福興宮濁水媽祖廟,主祀三聖母(三媽)是村民的信仰中心,福興宮媽祖來台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據傳約在明末清初,一位福建漳州人氏盧長春,因篤信媽祖神威,渡海來台時携帶了一尊眉州軟身媽祖來到沙連堡(今竹山鎮社寮里附近)定居,後來輾轉擇居沙連下堡(今名間鄉濁水村)。

    由於濁水庒初期是一個荒蕪無人的地方,開墾的民眾祈求媽祖庇佑於開墾過程中能夠平安,為了感謝媽祖的庇佑,所以在乾嘉年代便蓋了這座廟。 
  據濁水福興宮志上面記載, 明治四十年地方人士籌款重修廟宇,並爭取設立南投公學校濁水分校,當時村民就在廟內上課,嘉惠地方民眾。民國七十二年獲得其他村莊的地方人士篤信媽祖的神威,慷慨解囊捐獻基金,並成立濁水福興宮管理委員會,因此福興宮天上聖母護佑著濁水、中正、南雅、中山、新民、新光等境居民們稱之為六莊媽。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傳承橋樑-安陽殷商文化城

        大陸河南安陽殷墟為商朝遺址,被中國列為重要文化保護區,為甲骨文出土的地方,週邊計劃建設為一個大型文化城,在友人的邀請下,體相用禪藝會館,將安陽殷墟被發現之來龍去脈,以及文化城未來願景,以禪偈方式呈現,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紀念。



河洛解析圖 甲骨顯字生
    河南洛陽一帶是黃河與洛水交滙地帶,為先民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縕育了華夏文明,夏商時產生的河洛文化更是中華文化的根源與核心。在河洛地區更有河圖、洛書的傳說與伏羲八卦的誕生,是造就易經這部中國史上最偉大巨作的起源 。這部智慧經典與河洛文化可謂一脈相承,安陽的殷墟就像一幅河洛文化與易經的巨大解析圖,所有的秘密都在這些甲骨文之中,隨著一片片甲骨文的字義被破解,終於使這幅與全球華人血脈相連的文化解析圖,得以讓世人看清它的輪廓。   


「來龍去脈象  推敲考古文 智慧道薪傳」
    自清末以來,大量甲骨文重見天日,甲骨學學者鍥而不捨地依「象」形等文字之來龍去脈,推敲出甲骨文的字義與句法,確定了甲骨文是殷商的貞人按易經的易理占卜的卜辭,證明易經就是在商朝甲骨文發展的幾百年歷史中形成的。甲骨文中的文字涵容宇宙定律與先民按天行道的智慧,是先民一筆一劃的鐫刻與保護下,才得以薪傳於后世,歷經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三聖(伏羲氏、周文王、孔子)終於成就「易經」這部中國哲學中的哲學,經典中的經典。


「皇天后土稷 安陽留記存」
  甲骨文為占卜的卜辭,其內容有政治、軍事、農業.等等,範圍包羅萬象,涵蓋天(皇天)、地(后土)、人(祖先、稷神)相關占卜之事,這些祭祀、祭天、祭祖的卜辭,就記存在殷商的甲骨文之中,隱藏在安陽小屯村的殷墟地下,被譽為是上古時代最巨大的百科全書。

  「皇天后土稷」之「稷」同時代表三種意涵:
一、代表社稷(國家)。因為祭祀活動被作為評斷是否為文明時期的標準之一,甲骨文顯示殷商祭祀活動很多,自然是為文明國家,且所占卜的範圍涵蓋國之政治與軍事等大事。

二、代表「祭祀」。因「祭」與「稷」同音,在此為雙關語,代表殷商人對天地自然的崇敬,敬天、敬地、敬祖先。

三、代表虞夏時期的農官「后稷」。「后稷」又稱「稷」或周棄,是周族姬姓的始祖,「稷」並代表農作物之神,被周人崇為稷神,以郊禮祭祀,於皇天之下,后土之上舉行祭祀。土地和莊稼是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一個國家的立國基石,尤其自古以農立國的中國更甚。


「殷商尋根史 文化涵蓋聞 交流字硃磯」
    曾經繁盛文明,曾經是失落的古都,曾經是荒無人煙的亂葬崗,僅管歷史不斷的演化變遷,卻不能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安陽殷商自始至終是全球各地中華民族共同的"根",因為這裡是中國文字、典章制度與姓氏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文化與文明的起點。甲骨文的發現,延伸了中華文化的深度,百年來學者們刻苦艱辛的研究所得可謂是字字硃磯,珍貴非凡,其成果是中華民族共同的驕傲,而在巧妙因緣下促成了這首來自台灣作為文化交流的禪偈,以短短十二句六十個字,完整闡述了殷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即是讚頌這血脈根源的具體作為,其象徵的意義同樣非凡,亦可謂字字硃磯。

「氣滿靈傑出 偉哉華冑城」
  三千多年來被洹河貫穿的殷商,如太極之兩儀,演繹而生萬象,人才輩出,三代以前的河洛地區在不同的領域中誕生了許許多多的精英,並產生了眾多各具特色的典籍流傳於世,21世紀的今天,環抱殷墟的文化城工程計劃,勢必能將全球的華人精英再滙聚於此,運用他們的智慧,重新將殷墟的靈氣活絡起來,再現古都風采,作為歷史的安陽和現在的安陽連結的橋樑,進而成為向全球各地傳承華夏文明與中華文化的橋樑。
  同是炎黃子孫的我們,期待不久後的安陽,終將成為所有華人尋根問祖的偉大聖地。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捨得.赦免

  今年是金蛇年,時間過的飛快,一年又快過了一半,每年的生肖常是許多藝術家創作的題材,十二生肖中的蛇應是最不討喜的角色,除了大部份人都害怕這種動物以外,單調的外表怎麼塑造都很難與可愛的吉祥物沾上邊。
  既然無法改變牠的外表,那也只有設法表現牠不為人知的良善性情,一改蛇類給人陰險狠毒的形象。然而,要表現出如此的意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件是南投縣已傳承四代的建廟工藝世家第三代傳人林昇輝的作品,林昇輝先生年輕時和父親林慶堯一起建造彰化縣的八卦山大佛,對於傳統寺廟的設計與建造工藝精湛。這件金蛇年的陶藝品即是件頗具禪意的作品。


        金蛇棲盤在松樹上,身體環繞著一個鳥巢,鳥巢還有4顆蛋,從巢中飛出了兩隻蝙蝠。因松樹有長青與長壽的象徵,鳥巢之"巢"與"壽"的台語發音是同音,而蝙蝠在中國傳統圖騰中一直是吉祥的象徵,代表的是"福",因而作品具有「福壽綿長」的意涵。

  然而,就這樣的意義表達仍不能讓人改變對金蛇的看法,但以體、相、用禪偈詮釋後,任何人都將對這條金蛇刮目相看,甚至由衷感動與敬佩。

        這條金蛇鍥而不捨地盤旋著一個鳥巢,棲盤在長青的松樹上,不動如山般靜靜地長時間維持著這樣的姿勢不變,原來牠是要保護這巢中的四枚鳥蛋,代替母鳥之職,以免鳥蛋受到其他動物的傷害,希望讓小鳥能夠安全孵化。這樣的情形與蛇的天性不同,蛇本性喜歡吃蛋,怎可能不吃牠們反而保護牠們?原來這蛇非一般的蛇,而是一隻有修行的金蛇,從牠頭上已冒出的金角可以得知牠是隻來日修行得道後能夠轉化龍身的金蛇,因為修行的原故,這條金蛇的舌信不再是用以偵探食物方向,而是用以接受天地正氣行善修行,他日功德圓滿即能回歸正道,返回原位。

          偈名:「捨得」與「赦免」正是對金蛇能夠因為修行而改變其動物的本性,捨得口慾,赦免了那四枚鳥蛋,更以慈心轉而保護牠們,這樣的修為即使是靈性最高的人類也非易事,更何況是條蛇。

    這件作品經過體相用禪偈的詮釋後,金蛇不僅成了善良的吉祥物,還是個受歡迎的小仙,最重要的是牠提醒了我們,萬物皆有靈性,眾生皆平等,應常懷慈悲之心。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投石問路


         這顆小石頭是在花蓮的海邊撿到的,只有中型貢丸般大小而已。白色底灰色線紋,稱不上美麗,但在黑色的海沙上卻顯得格外顯眼特別,當時順手就將它放進背包帶回來,隨意擺在門前福祿桐的小花盆裏。某天澆花時再次迬意到它,隨手又拿起來把玩,心裡因為好奇而升起了研究這顆究竟是什麼石頭的念頭。



        人皆有名也有姓,但人出生後的名字幾乎都是父母取的,萬物之名也是人取的,是否有人想過它(牠)們未被人類發現前是叫什麼名?這名又是誰叫?

  其實就連石頭自己都不知道它被叫作"石頭",那些動輒身價上千萬被叫作「鑽石」、「翡翠」、「紅寶」…等等的礦石,被人類當成是珍貴非凡的寶物,無比珍視與呵護,其實它們的本質也和眼前這顆小石頭一樣是五行中的土,如果鑙石會說話,恐怕會這樣問:「鑽石?啊!什麼?」。

  想來這石頭本是無知,與人之間根本上是毫無交涉的,而人卻因它而起心動念,升起種種的心,想知它的名,覺得它不夠美,看輕它不是什麼有價的寶石,相反的如果它是顆鑽石或翡翠定然會有於此天差地別的一番待遇。

  沒想到一顆小石頭卻可以影響人的心思與行為,原因就在於世人都是用識神在看待世間的一切,用世俗的眼光來審度它們,都在這樣的自我意識的幻境中打轉,因而無法知道這其中的真實意義,唯有「轉識成智」,才能去除識神的障礙,拔除痴心妄想的執著,以智慧觀看清事物的本質,原來所謂的「鑽石」、「翡翠」、「紅寶」…..和眼前這顆小石頭其實都一樣,它們共同的名字都叫"石頭",為何為它瘋狂爭逐,為它牽掛不安,全都是人心作崇來的,當領悟這其中道理後,這顆泥丸石……哈!管它叫什麼名!

  偈名:「投石問路」,要問什麼路?問出了一條可以通往明心見性的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化境

  

     
      筊杯又稱筊貝,或為「杯筊」,或作「杯珓」。它是中國民間信仰用以尋求神靈指示的工具。原本是用蚌殼投擲於地,視其俯仰情形,以斷其吉凶。後人改用竹子或木片,也做成蚌殼彎月的形狀。

  在台灣的道教廟宇和部份佛寺內的供桌上都能看到筊杯這樣的東西,是廟方人員與來往信眾求問神明指示事情時,一定要用到的工具,求問者依自己心中祈求示現俯仰的結果,以取得確定的答案。

  這樣的問神方式由來已久,人們似乎也不會去懷疑神明的靈應。然而,我們卻往往為了滿自己心中所求的答案,而不自覺地一直不斷的擲杯,非得要求個滿意的允杯才肯罷手,結果恐怕不是神明給的答案,而是問事者早已有了答案。



  一對筊杯,以一陰一陽為允杯,擲筊有如卜卦一般,應無數的求問者而變化。人的心臟一樣分左右心房/心室,當求問者將筊杯合起來準備擲筊時,就好像是捧著自己那顆期待的心一樣,因為當下全部的心思早已關注在這對筊杯上了,而這竹製的筊杯一擲地發出了如磬一般的響聲,聲音深深牽動著求問者那顆不安的心,於是一遍又一遍的請示,一次又一次的擲筊,目的其實只為求一個讓自己心安的答案罷了!這無疑地就是心的化境」,心若能清淨自在,又何需化境來安心呢?既知是化境,自然也就無需太多心。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靜 境 淨

  這是高山藝術攝影師許瑞界攝於台灣雲林縣草嶺的昏夕照,夕陽餘暉將山景與溪流暈染成一片金黃,然而如此美景帶給人們的覺受,是喜?是憂?則因各人的心境不同而有異。
  我們以[體相用]的禪偈來揭示它的體,得到中觀的禪境,忘情忙碌的您,不妨暫時放下心中的罣礙,讓底下這幅[靜 境 淨]幫助您反觀自照一下。


攝影者:許瑞界(高山攝影家)


體之淺釋:  
  此為黃昏日落時分,本該是人們放下白天操勞的工作,好好休息的時候到了。但世人總是放不下執著的心,反而愈夜愈忙,如此日夜不分,日復一日,一世又一世輪迴不斷,如此的紛紛擾擾究竟要到幾時才肯罷休?世人難道不知人世間其實是一變化無常的幻境,若能不執著於此幻境之中,那管它是黃昏還是清晨,心中自有一片悠閒祥和的境地,因為心淨便是仙境啊!  

草嶺山景夕照       

用:掛飾 贈禮 

註:
禪偈之意涵本該由欣賞者自行參悟,各自心領神會才好,但因以禪偈詮釋藝術之「體、相、用」為一項很獨特的文創手法,若無稍加解釋,初接觸者恐不易明瞭,所以僅淺釋其體,歡迎網上有道之士不吝提出參悟心得以饕網上文友,以此方便法共同參研禪學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