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靜 境 淨

  這是高山藝術攝影師許瑞界攝於台灣雲林縣草嶺的昏夕照,夕陽餘暉將山景與溪流暈染成一片金黃,然而如此美景帶給人們的覺受,是喜?是憂?則因各人的心境不同而有異。
  我們以[體相用]的禪偈來揭示它的體,得到中觀的禪境,忘情忙碌的您,不妨暫時放下心中的罣礙,讓底下這幅[靜 境 淨]幫助您反觀自照一下。


攝影者:許瑞界(高山攝影家)


體之淺釋:  
  此為黃昏日落時分,本該是人們放下白天操勞的工作,好好休息的時候到了。但世人總是放不下執著的心,反而愈夜愈忙,如此日夜不分,日復一日,一世又一世輪迴不斷,如此的紛紛擾擾究竟要到幾時才肯罷休?世人難道不知人世間其實是一變化無常的幻境,若能不執著於此幻境之中,那管它是黃昏還是清晨,心中自有一片悠閒祥和的境地,因為心淨便是仙境啊!  

草嶺山景夕照       

用:掛飾 贈禮 

註:
禪偈之意涵本該由欣賞者自行參悟,各自心領神會才好,但因以禪偈詮釋藝術之「體、相、用」為一項很獨特的文創手法,若無稍加解釋,初接觸者恐不易明瞭,所以僅淺釋其體,歡迎網上有道之士不吝提出參悟心得以饕網上文友,以此方便法共同參研禪學之妙。

相應

  這是聞名兩岸國際的國畫大師李轂摩的作品,李大師的畫作常諳幽默的禪意,總令觀畫的人得以會心愉悅,他的畫作聞名,他的書法也有一種獨特的畫境,此幅為中秋佳節時所作,當中有一古人舉杯邀明月的小插畫,讓原本僅是單純的一幅字,卻將觀畫者帶入了古代文人的瞑想空間,我們以體相用的禪偈直取其體,看看您能否也能與之相應。



作者:國畫大師李轂摩



之淺釋
     他不似人間之人,因為他總是站在局外看著局內,以一種超然物外的態度,雅賞著人世間的一切緣起緣滅
     他說:有時月亮會被風雲遮住,但那從來不會影響月亮本身的光。人世間的無常就像風雲一樣,而佛性就如明月一般,心中無視風雲的存在,則明月的光明不減,永遠靈靈明明常照我心,讓我可以自在遊賞世間的萬事萬物,常保清淨自在。這樣的覺受唯明月知我心啊!且將美酒邀明月,共飲相應心
原來他是引導煩惱眾生離苦得樂的指月菩薩。
原來清涼心的要訣就是要-無所住其心
 
:國畫書法
:掛飾 贈禮 典藏

註:
禪偈之意涵本該由欣賞者自行參悟,各自心領神會才好,但因以禪偈詮釋藝術之「體、相、用」為一項很獨特的文創手法,若無稍加解釋,初接觸者恐不易明瞭,所以僅淺釋其體,歡迎網上有道之士不吝提出參悟心得以饕網上文友,以此方便法共同參研禪學之妙。
 
                                體相用禪藝會館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止念與轉念

  心煩時的心境就像海浪一波又一波,又如沙灘上的腳印被海浪沖掉了又再印上,如停住原地則又陷得更深,為何如此呢?不去沙灘不就沒事了嘛!但事實卻無法做到。
  心煩主要來自於無明,總感覺沒有安全感,而這到底是那裏起了變化?以致使人產生疑心及無信任感?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理門和事門不通要怎麼通?如果一直想有事那就會真的如此,心不住任由它來吧!
  人的心態有千億種,用假設的就會如夢境一般,該如何才能將識心轉化為智慧?只有用禪定來面對。「」的結果「」就會變得混濁,變得不清淨。
  想想天災無常,假如真的發生嚴重巨變,那時根本不用再去想明天的問題,那時還管什麼安全感、信任感會來動搖自己的心?面對世間一切變化最重要的還是要靠清淨的心。如何解仍在於「心」-就是無所為,無所得也無所失啊!
  本來是無法,但因每個人對「相」的覺受不一樣,要如何才能除去「相」?在事門就是要停止不要去想它,因這樣的念頭根本上是毫無意義的,不良的事就不要再擴大而影響到自己。
  騙人的是「相」,結果「體」也失去了,「用」還會對嗎?
  所以,心不清淨,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夢識,這是對自己很不負責任的現象,容易動念成為最大的損失,對治方法可用持咒、唸佛號來止「念」,試著靜心五分鐘不起半點念頭做起,逐漸調御自己的心不為外境所動,以此來學習轉念,涵養定力。
 


教育自性

   歲月不饒人,一日復一日,在歲月流轉的過程中,自己有何進步?有何不能過的瓶頸,在恐懼什麼?憂些什麼?家庭、事業、身體,社會問題以及修行之進展又如何?心找不到方向,心有所罣礙,心要如何安定?一大堆問題與疑惑,這就是人生,愈想就愈煩燥,永遠沒完沒了,「念」、「正念」、「妄念」不斷產生出無明與無奈,到最後還是空,而這個空卻是假空。

  教育,是要教育何人?不是別人,而是教育自己的「自性」,人往往對別人的事情都講得頭頭是道,反而對自己的事卻無法清楚,為什麼?因為自己的妄念,加上後天的「識」壓過了自己的「佛性」,結果就"倒栽",倒栽還好,如果能栽倒去又栽倒來,反而變「如來」了。

  但事實卻做不到,經濟似乎是最普遍性的問題,經濟問題該如何與佛法融合於生活之中?眾生的條件不同啊!像家裡養的寵物貓牠不用擔心健保費、孩子的學費.等等,但人既是人就有很多這類的煩惱,如何將這個色身轉成智慧,要知道心理是會影響身體,又會再影響到事業,結果就是一連串的衰!衰!衰

  首先起一個概念,就是要「無我」,想自己今日非是×××,我所從事的工作(正當)是有利於眾生的,是代天而行的,以無為之心來做有為之事
 
  為人父母者總是擔心孩子,試著把子女想成是大眾的小孩,即會發現看法不一樣了,不要讓心住在其中,而要住在虛空之中,不斷將心量放大,自我的心如果太重就會帶「情」,情太多到後來就會變成「情何以堪」。

例如:塵土和舍利子,人死後到最後是塵歸塵,土歸土,要成為舍利子還是成為塵土就在於心念,心念夠即成舍利,定力夠就成舍利,不夠就歸塵土。

  有求有期望就會感到浮沈,「定」與「不定」在於是否能化為一,一再化為零,這是一個原理。

  多思就會多情,多情就會雜想太多,最後就是剪不斷理還亂,如何才能化繁為簡?就是要使自己更清淨,用專心一意以格之。

  思緒要如何「定」?雜念升起時有如瀑布一般,試著將它化為河水,再化為湖水,變得平靜無波,像抽蓄發電廠每日來來回回,但潭面還是平靜的,一切無來無去,主要還是在自心的平靜。

「定」-心安、心定。心住於現實之中引起了亂,就會如失根的蘭花般浮沈不安。為什麼要一直找根,難道沒根就不能活嗎?難道沒有無根的花嗎?為何不去巔覆傳統,不要著相於一定要有根,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全部只是「空相」化為「有相」。

  到底要浮還是要沈,仍在於「念」,管它浮沈,還是黑白都好,無非無是,因為我站在這裡,自己的「體」要站穩,「相」隨你去變,「用」自由任運。「體」是「心」,是個小宇宙,虛空是大宇宙,要如何相應?就是要修懺悔,修正自己的習性,消除業障,慢慢洗清,慢慢地讓佛性出來,就會看得更清楚,不要比較,用真心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