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管用-竹馬與水鬼隊(名間水上救生隊)

  世間萬事萬物皆具體用,下面這則分享內容即分別從人與物之"用"處切入,揭示其"體"性,讓人更能體悟當中的禪意。

  南投縣名間鄉水上救生隊所使用的傳統救生器具,是一種用麻竹做成的浮筒-竹馬,為全世界獨創極為特殊的救生器具。
圖片:體相用禪藝會館
  下面這支影片可見證老祖先在艱困的環境中不平凡的生活智慧,使竹馬成為代代相傳的傳家之寶;他們英勇救溺的精神同樣至今代代傳承。
   


    本片為中投有線電視在民國八十九年製作,歷時一年多拍攝完成,目的希望後代能有機會見識先民的智慧,並藉以緬懷水鬼隊老隊員們無私救溺的仁德風範與大愛精神。
  
早年名間鄉濁水村民人手一支竹馬集結在濁水溪畔撿漂流木
說明:
        竹馬是一種利用深山中的麻竹,以非常古老的方法所製造而成的原始救生器具,是南投縣名間鄉濁水溪畔日據時代的先民,為了撿拾豪雨過後,濁水溪中被大水沖出的漂流木,運用智慧以最原始最自然的方法製成的水上浮潛工具,是全球唯一,更是真正在地的智慧結晶產物。其浮力極佳,每一隻浮筒的載重量達100多公斤以上,危險性低,它是藝術的結晶,更是老祖宗的智慧,因其品質輕、耐磨、耐撞,而且竹子中間有節,萬一碰上暗礁、巨石,稍有破裂,浮力也不致全失,危險性較低,是現在市面上的塑膠、橡皮材質所無法替代的。



早年以麻繩搭建橫越濁水溪的簡易流籃
  早期溪畔的先民靠它討生活,更靠它保命,因為每逢豪雨山區洪水爆發,溪中便掀起滔天巨浪,經常有村民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下水搶木頭以致不幸事件頻傳,於是便有英勇善泳的村民在豪雨後主動集結聞聲救溺,被地方稱為「水鬼隊」(現:南投縣政府消防局義消總隊第一大隊第一中隊名間水上救生分隊),他們不僅守護濁水村民,地方以為精神支柱,更是台灣中部幾次大水災的救難英雄,早期最轟動的幾件救人事蹟莫過於民國三十七年間台中縣烏日鄉發生連續豪雨水患成災,喀哩村民有一百多人被大水圍困,救生員以架設索道牽引「流籃」方式,將受困民眾全部救出。民國四十二年大安溪堤防潰決,大甲鎮四十多人被洪水圍困,水鬼隊利用竹馬一一將受困著揹出脫險。以及民國四十五年間台中縣外埔鄉大水災,大甲溪畔搶救一百多人。         

  由於濁水村民皆是媽祖的虔誠信徒,位在溪畔供奉黑面媽祖的福興宮一直是村民的信仰中心,早期水鬼隊員便以福興宮為聚點,每次出完任務必會至廟裡向媽祖上香稟告,媽祖慈悲救苦的精神成為水鬼隊代代傳承的精神指標,堅絕不求名利與回報,無私無我默默付出,聞聲救難,只願陰德護佑子孫,數十年來如俠士般的救溺功蹟早以難以計數,以最平凡的肉體,展現出最不平凡的大愛精神,先民仁德的風範,至今仍代代傳承。


 特別簡介-濁水福興宮
   名間鄉福興宮濁水媽祖廟,主祀三聖母(三媽)是村民的信仰中心,福興宮媽祖來台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據傳約在明末清初,一位福建漳州人氏盧長春,因篤信媽祖神威,渡海來台時携帶了一尊眉州軟身媽祖來到沙連堡(今竹山鎮社寮里附近)定居,後來輾轉擇居沙連下堡(今名間鄉濁水村)。

    由於濁水庒初期是一個荒蕪無人的地方,開墾的民眾祈求媽祖庇佑於開墾過程中能夠平安,為了感謝媽祖的庇佑,所以在乾嘉年代便蓋了這座廟。 
  據濁水福興宮志上面記載, 明治四十年地方人士籌款重修廟宇,並爭取設立南投公學校濁水分校,當時村民就在廟內上課,嘉惠地方民眾。民國七十二年獲得其他村莊的地方人士篤信媽祖的神威,慷慨解囊捐獻基金,並成立濁水福興宮管理委員會,因此福興宮天上聖母護佑著濁水、中正、南雅、中山、新民、新光等境居民們稱之為六莊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本文章有建議,歡迎您寫下意見,謝絕一切廣告留言或非理性留言.一旦發現非建議性留言,站長將一律刪除,以留給留言板一個乾淨的空間,敬請見諒.